A Collection of the 21th NTU Literature Award-winning Works

MEI Chia-ling (ed. )

  • PublishedNovember, 2019
  • Binding平裝 / 21*14.8 / 472pages / 單色(黑) / 中文
  •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
  • SeriesAbout NTU-Taida Series
  • ISBN978-986-350-369-9
  • GPN1010801969
  • Price NT$660
  • Paper Books San Min Books / wunan / books.com.tw / National Books / iRead / eslite / TAAZE /
 
文學安靜低調,
在眾聲喧嘩、人心浮動的時代,
記載並傳遞著人類可貴的文明。
 
第二十一屆臺大文學獎
由國立臺灣大學中文學系承辦;共徵得新詩九十四篇、散文六十七篇、小說七十三篇、劇本十三篇、主題徵文七十篇,合計三百一十七篇,其中三十五件優秀作品獲獎。本書為優秀作品合輯,共計新詩六篇、散文六篇、小說七篇、劇本六篇、主題徵文十篇。
 
獎項只是逗號,文學猶自青春
 
******
 
新詩首獎〈核電廠經營雜記〉
沿著海濱坐落的意義
原來不是為了,試探海洋
辨識你臉龐那些脆弱不安的地形
而是方便讓爐心失溫於
倒灌的淚水
冷,有時更被穩定需要
 
散文首獎〈晴天落白雨〉
生活沒有標題。
也沒有主題、副題,內容與理由。
只是一條零散破片組成的發光環帶。
 
劇本首獎〈在月臺上〉
我就是最後的旅客,也是記錄者。
等到最後一列火車離站,
這座月臺也將消失。
沒有再一次的機會。
 
小說首獎〈雨霧中〉
事物還被埋在霧裡,
山到山的那頭,輪廓還不那麼清晰,
雨才剛要落下。
 

梅家玲 主編

新詩組:戴國皓、葉芯余、黃冠婷、洪健智、林心嵐、曾信豪
散文組:陳蕾琪、許又中、李怡坤、黃冠婷、楊文琪、王振皓
小說組:蔡易澄、鄭堪遠、江榕、張嘉真、林文心、劉友安、楊書愷
劇本組:楊書愷、王晨宇、簡榕萱、彭詩涵、陳世華、鄭堪遠
主題徵文組:陳宜楷、李彥霆、張宜琳、熊家瑜、紀泰永、林翊婷、陳誌緯、曾信豪、宋繼昕、彭心玗

出版緣起
序/管中閔校長
第二十一屆臺大文學獎活動寫真

【新詩組】

核電廠經營雜記/戴國皓
  講評:楊佳嫻
我猜我在誤讀李商隱/葉芯余
  講評:零雨
如果你沒收到我的消息/黃冠婷
  講評:楊佳嫻
白上之白/洪健智
  講評:零雨
你忘了來參加我的葬禮因此我記下來告訴你/林心嵐
  講評:李癸雲
玉蘭花——給朋友S/曾信豪
  講評:李癸雲

【散文組】

晴天落白雨/陳蕾琪
  講評:石曉楓
中邪/許又中
  講評:房慧真
阿蘭/李怡坤
  講評:黃麗群
姓名過敏症候群/黃冠婷
  講評:石曉楓
耳目/楊文琪
  講評:房慧真
已知用火/王振皓
  講評:黃麗群

【小說組】

雨霧中/蔡易澄
  講評:劉梓潔
水停留的形狀/鄭堪遠
  講評:蔡素芬
動物世界/江榕
  講評:蔡素芬
下巴/張嘉真
  講評:蔡素芬
老房愛情故事/林文心
  講評:郝譽翔
油漆/劉友安
  講評:郝譽翔
打醮/楊書愷
  講評:劉梓潔

【劇本組】

在月臺上/楊書愷
  講評:何一梵
天花板上有什麼?/王晨宇
  講評:趙雪君
一口螃蟹一口酪梨/簡榕萱
  講評:呂柏伸
梨花頌/彭詩涵
  講評:呂柏伸
有一天/陳世華
  講評:趙雪君
擬仿/鄭堪遠
  講評:何一梵

【主題徵文組】

萌弟/陳宜楷
  講評:廖志峰
土葬/李彥霆
  講評:徐國能
萌/張宜琳
  講評:張惠菁
夏末驚蟄/熊家瑜
  講評:徐國能
不小心,睡著了/紀泰永
  講評:徐國能
青春,逗/林翊婷
  講評:廖志峰
點的史詩/陳誌緯
  講評:張惠菁
枝葉湠/曾信豪
  講評:廖志峰
萌/宋繼昕
  講評:張惠菁
彼岸花/彭心玗
  講評:張惠菁

第二十一屆臺大文學獎活動紀實
後記

 
管中閔(國立臺灣大學校長)
 
詩人辛波絲卡曾經說過:「我偏愛寫詩的荒謬,勝過不寫詩的荒謬。」但是在這樣一個講求效率和實用至上的時代,文學的價值屢屢受到質疑。不時有人輕蔑發問:「文學到底有什麼用?」或者更直接地說:「我們還需要文學嗎?」即使在許多人覺得「不需要」的時代裡,我們喜愛的文學仍然艱難地存活下來了,在世界的許多角落(包括臺大校園),兀自閃爍,搖曳生姿。
 
臺大一直擁有優良的文學創作傳統。自一九六○年代開始,白先勇、王文興、陳若曦等諸位老師,在他們學生時期創辦了《現代文學》雜誌。這份刊物,不只引入大量西方思潮,也很大程度帶動了臺灣文學的發展。在那之後,臺大不只名家輩出,產出作品也廣受文壇矚目。重要的是,這些作品不只獲得學界的認可,更跨出學院的高牆,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。可以說,「文學」一直是構成「臺大」的重要價值之一。也因此,臺大文學獎的籌辦,代表我們對於先輩作家的追緬與致敬,也代表責任的承擔,以及面朝未來的努力。
 
「臺大文學獎」自一九七九年開辦以來,走走停停,曲曲折折,今年終於迎來第二十一屆。文學安靜低調,在眾聲喧嘩、人心浮動的時代,記載並傳遞著人類可貴的文明。我們期盼藉由「文學獎」的形式,鼓勵同學文學創作的熱情,更累積同學們對於校園生活、臺灣社會,乃至於世界諸多面向的觀察和記述。獎項是一時的,掌聲也是一時的,但文字會留存下來,成為幾代人的共同記憶。我們有時也叫它「歷史」。
 
感謝教務處、文學院和中文系同仁的通力合作,也感謝辛苦的評審老師。更要恭喜本屆獲獎同學,創造了自己的文學星空。希望這個獎項只是同學們的創作起點,從此堅毅且持續不懈地展開自己的文學遠征。
 
後記
 
梅家玲(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)
 
臺大校內的文學創作風氣一向十分蓬勃,自有「文學獎」之設置開始,更是給予不同學院的學生們提供了彼此觀摹、相互切磋的平臺。放眼現今臺灣文壇,許多重要作家,如簡媜、黃錦樹、郝譽翔、郭強生等,皆曾在臺大經歷文學獎的洗禮,之後卓然成家。「臺大文學獎」對於有志於文學創作的臺大學生而言,重要性不言可喻。
 
從第十九屆「臺大文學獎」開始,中文系受校方之託,正式承辦此一業務。三年以來,我們藉由各式宣傳與推廣活動擴大參與,並以實質獎勵,鼓舞創作者;目的正是希望開發同學們的創作潛能,去形塑多元豐富的文學創作。本屆文學獎從去年十一月啟動宣傳,共舉辦兩場系列講座,邀請當今文學領域耕耘有成的作家及編輯擔任講師。一方面,與同學分享文學創作的心法和歷程;另一方面,也藉此鼓勵同學提筆,踴躍投稿。今年二月十一日至三月二十六日為收件期,徵稿項目包括「小說」、「散文」、「新詩」、「劇本」、及「主題徵文」,共徵得稿件三百一十七篇,競爭堪稱激烈。最後,共有三十五件作品脫穎而出,分別是「小說」七件、「散文」六件、「新詩」六件、「劇本」六件及「主題徵文」十件。本屆來稿同學涵蓋本校各學院,亦有國際生投入徵選,令人欣喜。此外,也有不少過去獲獎的同學,再次參賽;作品經過更多歷練和打磨,愈發綻放光芒。
 
臺大文學獎自一九七九年創辦至今,近四十年期間,獲獎者已超過四百人。去年,我們藉著文學獎二十週年的契機,舉辦「文學亮晶晶:臺大文學獎二十週年特別企劃」系列活動,不只展示臺大文學獎的豐碩成果,更邀請畢業得獎者「回娘家」,現身說法,分享他們「文青」時期的點點滴滴,場面溫馨有趣。今年徵文主題訂為「萌」,亦有「成年禮」的含意。「萌」不只是「萌生」「萌」,也是「賣萌」的「萌」。是童趣,也是生機。本作品集以「青春,逗」命名,正取自林翊婷同學在「主題徵文組」獲獎的同名文章。獎項只是逗號,文學猶自青春。展望未來,我們期許年輕創作者能持續為文學帶來萌動的生機,更企盼每個文學種籽萌芽茁壯,日新又新,為臺灣文學創作不斷增添源頭活水。